黄芪
发表日期:2024-03-25
来源:微信公众号北礼府
俗话说得好,黄芪是个宝,常喝病都跑……
黄芪,又称北芪或北蓍,亦作黄耆或黄蓍,是一味传统中药材、药食同源食材。

黄芪入药应用广泛,凡是中医认为是“气虚”、“气血不足”、“中气下陷”的情况,都可以用黄芪。
黄芪作为食品主要提供热量、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质、脂肪、胆固醇、维生素、黄酮、多糖、氨基酸等,营养价值具备七大营养素以上;同时黄芪富含糖、粗蛋白、粗纤维脂肪、钙、磷、铜、铁、镁、锰、锌、硒等营养及微量元素物质。

黄芪入药


黄芪以其根入药,药用历史悠久。
中国最早的《神农本草经》把黄芪列为“上品”。
《药性歌诀》云:“黄芪入药,为强壮剂,具有益正气,壮脾胃,排脓止痛,活血医危的功效。对表虚自汗、气虚内伤、精神萎靡、四肢无力、脾虚泄泻、体虚多汗、气虚脱肛、子官脱垂、浮肿及痈疽等疾病疗效显著”。
《名医别录》、《本草纲目》等古药书均认为它有益气补虚的作用。

药理研究发现:

黄芪含有胆碱、豆香素、叶酸、氨基酸、甜菜碱、皂甙、糖类、蛋白质、核黄素、黄烷化合物、铁、钙、磷及硒、锌、铜、锰等多种微量元素。
黄芪味甘,性微温,具补气固表、利尿、强心、降压、抗菌、托毒、排脓、生肌、加强毛细血管抵抗力、止汗和类性激素的功效,治表虚自汗、气虚内伤、脾虚泄泻、浮肿及痈疽等。
黄芪能防止肝糖减少,对肝脏有保护作用,并能促进人体血液中白细胞的增加,可抵抗化学物质、放射线或其它原因引起的人体白细胞减少,显著提高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。
黄芪最主要的仍是补中益气,利水消肿,对虚胖虚肿症最为适宜。
黄芪还可以起到解毒排脓、敛疮生肌的作用,适合毛囊化脓性炎症、疮口久不愈合的患者使用。
黄芪具有利尿消肿的功效,能够改善小便不利、水肿胀满等症状。现代临床上常用于辅助治疗慢性肾炎、糖尿病等疾病。

食用价值


黄芪食用方便,可煎汤,煎膏,浸酒,入菜肴等,是非常适合百姓经常食用的纯天然食材。

现代医学研究表明,黄芪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,多种氨基酸、多糖等营养物质,对人的身体很有益处。
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、保肝、利尿、抗衰老、抗应激、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;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,增强心肌收缩力,调节血糖含量;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,改善心肌供血,提高免疫功能,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。

黄芪中的黄芪多糖能够促进机体免疫细胞的增殖、分化,并能促进分泌、产生各种免疫细胞因子,增强免疫力的理想食材。微量元素硒能对抗镉、汞等致癌重金属,是一种人体抵抗肿瘤必需的元素。黄芪多糖能够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,促进抗体生成,从而有效防止肿瘤的产生。黄芪多糖和黄酮类物质,能够提升机体抗氧化物质SOD的活性,促进脂质代谢,降低血脂。黄芪皂苷、黄芪多糖、黄酮类物质都有清除自由基的功效,能够抑制脂质过氧化损伤,清除氧自由基,减少氧自由基对心血管的伤害,改善心脏微循环。

黄芪中的黄芪皂苷、黄芪多糖、黄酮类物质能够糖原合成酶和胰岛素受体底物的活性,提高肌肉组织葡萄糖转运能力,增强胰岛素敏感性,从而增加胰岛素的分泌,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。

黄芪禁忌


需要注意的是,黄芪作为药食同源食材,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,使用时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,不可过量使用。对于孕妇、哺乳期妇女、儿童等特殊人群,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
以下是笔者搜集整理的一些黄芪食用禁忌,仅为各位读者作为参考,建议读者在医生或者营养学专家的指导下食用。

① 从体质上来说,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,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,肌肉松软,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。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吃黄芪。
② 从季节来说,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。
③ 肾虚湿热身体素质,不适合食用黄芪。
④ 结核病患者不推荐独立泡黄芪饮用,可咨询医生配搭其他食材后食用。
⑤ 正值生理期的女士尽量不要喝黄芪水。
⑥ 怀孕期间不要食用;其实孕期的准妈妈饮食应该特别注意,最好经过专业人士指导后科学饮食。
⑦ 感冒发热、胸腹满闷者不宜用黄芪。
⑧ 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不宜服。

俗话说得好,黄芪是个宝,常喝病都跑,现代人普遍熬夜严重,熬夜后疲惫、工作后劳累、运动后乏力,除了好好休息,还要好好进补,通常进补的食谱上都会出现这个补气圣品——黄芪。
手机商城
订阅号
头条
抖音
微博
快手
小红书
北礼府官方网站   京ICP备2025115033号-1  
Copyright © 2025 北礼府(北京)食品有限公司, All Rights Reserved
违法和不良信息 举报邮箱:blforg@126.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
北礼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