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手
发表日期:2024-03-12
来源:微信公众号北礼府
佛手营养丰富,对人体消化系统、心血管系统等都十分有益,属药食同源。中医理论认为佛手具有疏肝理气,和胃止痛,燥湿化痰的作用
疏肝理气—— 佛手


佛手是一种传统中药材,中医理论认为佛手具有疏肝理气,和胃止痛,燥湿化痰的作用;
佛手也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天然保健食材,对人体消化系统、心血管系统等都十分有益,属药食同源。
作为食(药材)材的佛手特指 芸香科 柑桔属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佛手(植物)的干燥种子。
佛手(植物)原产自印度,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、四川和浙江等地。佛手因产区不同而名称有别,产自浙江的称金佛手(主产地在金华市),产自福建的称闽佛手,以此类推还有广佛手(产自广东和广西),川佛手(产自四川),云佛手(产自云南)等等。

营养价值


佛手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和营养(化学)成分,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,主要含有:

1. 挥发油

佛手中含有的挥发油成分有柠檬烯、γ-松油烯、d-枸橼烯等。

2. 黄酮类化合物

佛手含有的黄酮类生物活性物质是佛手药理作用的主要成分。主要包括香叶木苷、橙皮苷、布枯叶苷等。

3. 香豆素类化合物

佛手内酯、柠檬内酯等属于香豆素类化合物。

4. 其他化合物

柠檬苦素、闹米林、胡萝卜甙、β-谷甾醇、对-羟基苯丙烯酸、棕榈酸、琥珀酸等也是佛手中的主要成分。

5. 微量元素

佛手中还含有微量元素如锌、铁、锰、铜、铬、镁、镍、硒、钴等,以及多糖、氨基酸、多酚、蛋白质和维生素等。


佛手的营养(化学)成分,对人体具有以下作用:

1.对消化系统的作用:
佛手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,还有促泻下作用。
2.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:
佛手能增加冠脉血流量,抑制心肌收缩力,减慢心率,降低血压。
3.对呼吸系统的作用:
佛手煎剂能拮抗组胺引起的豚鼠离体气管收缩。柠檬油素也有类似作用,并有一定的祛痰作用及抗过敏活性。
4.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:
佛手醇提取物腹腔注射能明显减少小鼠自发活动,延长戊巴比妥睡眠时间,还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和抗惊厥作用。
5.抗炎作用:
佛手中的香叶木苷对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足跖肿胀有抑制作用,还有维生素P、维生素C样作用,能降低兔毛细血管的渗透性,增强豚鼠毛细血管的抵抗力,减少肾上腺对维生素C的消耗。
6.其他作用:
佛手中的橙皮苷对流感病毒、小疱性口炎病毒有抗病毒活性,还有抑制大鼠眼晶状体醛还原酶和预防冻伤的作用。佛手有一定的抗凝血和止血作用。

药用价值


中医理论认为,佛手味辛,苦酸,性温,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的作用。
1. 疏肝解郁(通过疏通肝脏气机来治疗郁病);

2. 理气和中(调理脾胃之气,使脾胃功能顺畅);

3. 燥湿化痰(以燥湿的药物祛除体内痰邪)。

现代医学研究证明,佛手具有抗抑郁、抗菌、抗炎、抗癌、抗肿瘤、抗衰老、降血压等作用。

佛手的药用价值在多部中医典籍中具有记载,选录如下:

《滇南本草》:补肝暖胃,止呕吐,消胃寒痰,治胃气疼痛,止面寒疼,和中行气。
《本草纲目》:煮酒饮,治痰气咳嗽。煎汤,治心下气痛。
《本经逢原》:专破滞气。治痢下后重,取陈年者用之。
《本草再新》:治气舒肝,和胃化痰,破积,治噎膈反胃,消症瘕瘰疬。
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醒胃豁痰,辟恶,解酲,消食止痛。
《本草从新》:理上焦之气而止呕,进中州之食而健脾。

日常食用


佛手属药食同源,其作为天然保健佳品,如同其入药一样,由来已久。日常生活中适当食用一些,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。

1. 泡水喝

材料:佛手 3~5g
做法:
① 将佛手冲洗干净,放入杯中,开水直接冲泡;
② 待水温晾至适宜即可饮用;
③ 可反复冲泡。

2. 佛手姜汤

材料:佛手10克、生姜6克、白糖适量
做法:
① 把生姜去皮,洗净,切片;佛手洗净;
② 将生姜片、佛手放入锅内,加清水适量,置于火上煮 1小时;
③ 去渣留汁,加入白糖即成。

3. 茉莉花佛手粥

材料:茉莉花6克、佛手5克、粳米60克、白糖适量
做法:
① 将茉莉花、佛手洗净;放入锅中,用水煮开;
② 锅中汁水,滤除固体留汁,将粳米加入煮成粥即可;
③ 可加适量白糖调味。

老香黄


介绍佛手就不得不说一说“老香黄”。
从明代开始,佛手作为蜜饯果脯广为流传,广东潮汕地区最具岭南特色的居家常备凉果——老香黄,就是其中代表之一,并作为贡品奉献朝廷。
老香黄是以佛手为原料,经过盐腌、晒干、蒸熟、浸中药粉液等步骤,历经九蒸九晒制成色黑如漆、口感绵软的食(药)用凉果。
当地人认为老香黄具有去积祛风、开胃理气、化痰生津的作用,常常切成小块直接食用或泡茶。
老香黄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久藏不坏,并且当地人认为愈久的老香黄药效愈佳。

参考资料
王国强.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.人民卫生出版社.2014年2月
国家药典委员会.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10年版
国家中医药管理局《中华本草》编委会编著.《中华本草》.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.1999年
中科院“中国植物志”编辑委员会.《中国植物志》.科学出版社.2013年
手机商城
订阅号
头条
抖音
微博
快手
小红书
北礼府官方网站   京ICP备2025115033号-1  
Copyright © 2025 北礼府(北京)食品有限公司, All Rights Reserved
违法和不良信息 举报邮箱:blforg@126.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
北礼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