肉桂
发表日期:2024-03-11
来源:微信公众号北礼府
中医理论认为,肉桂具有温中散寒,理气止痛的作用,临床常用于肾阳虚、虚阳上浮、寒凝诸痛等症……
肉桂是药食同源佳品。

首先,肉桂是一种传统中药材。据考证,肉桂入药最早记载于东汉时期的《神农本草经》,距今约2000年,被列为上品,在木部之首。明朝李时珍解说曰:凡木叶心皆一纵理,独桂有两道如圭形,故字从圭,其色如肉,故名。”
中医理论认为,肉桂具有温中散寒,理气止痛的作用,临床常用于肾阳虚、虚阳上浮、寒凝诸痛等症。
其次,肉桂也是一种天然保健食材,其主要含有丰富的挥发油、黄酮类生物活性物质以及其他营养(化学)成分,具有抗氧化、抗菌等作用,对人体心脑血管、消化系统有积极影响。
这里说明一下,作为药食同源的药(食)材肉桂是特指 樟科 樟属 乔木 肉桂树 的干燥树皮。
营养价值

肉桂是一种世界流行的香料食材,其营养(化学)成分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为其提供了广泛药用和营养价值。
肉桂的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、黄酮类物质、多糖成分以及维生素A/C/E、核黄素、硫胺素、胡萝卜素和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。
1. 肉桂醛
肉桂醛是肉桂挥发油的主要成分,也是肉桂的主要香味成分,具有强烈的香味和辛辣味。肉桂醛具有促进血液循环、缓解疼痛、抗菌消炎等作用。
2. 桂皮酸类
肉桂皮中的桂皮酸和肉桂酸等物质,具有抗菌、抗炎、抗肿瘤和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。
3. 香豆素类
肉桂皮中含有丰富的香豆素类物质,主要成分为肉桂素,其含量可达到60%以上。肉桂素是肉桂独特的香气来源,具有抗菌、消炎、抗氧化等活性。
4. 桂皮醇类
肉桂皮中还含有桂皮醇等桂皮醇类物质,具有镇静、降血压和调节血脂的功效。
药用价值

肉桂入药历史悠久,具有补火助阳,引火归元,散寒止痛,温通经脉的作用,临床常用于阳痿宫冷,腰膝冷痛,肾虚作喘,虚阳上浮,眩晕目赤,心腹冷痛,虚寒吐泻,寒疝腹痛,痛经经闭等症。
同时,现代研究结果显示,肉桂具有扩张血管、促进血液循环、增强冠脉及脑血流量、抗血小板凝集、抗凝血酶、镇静、镇痛、解热、抗惊厥、促进肠运功、增强消化机能、缓解胃肠痉挛性疼痛、抗溃疡、降糖、抑菌等多种药理作用。
肉桂广泛的药用价值在诸多中医典籍中多有记载,选录部分如下:
《神农本草经》:主上气咳逆,结气喉痹吐吸,利关节,补中益气。
《开宝本草》:心痛,胁风胁痛,温筋通脉,止烦出汗。
《本草正》:肉桂味重,故能温补命门,坚筋骨,通血脉,治心腹寒气……腰足脐腹疼痛,一切沉寒痼冷之病。
《名医别录》:利肝肺气,心腹寒热冷疾,霍乱转筋,头痛腰痛,出汗止烦,止唾,咳嗽,能堕胎,坚骨节,通血脉。
《药性论》:主治九种心痛,杀三虫,主破血,通利月闭,治软脚,痹、不仁,胞衣不下,除咳逆,结气、拥痹,止腹内冷气,痛不可忍,主下痢,鼻息肉。杀草木毒
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一切风气,补五劳七伤,通九窍,利关节,益精,明目,暖腰膝,破痃癖症瘕,消瘀血,治风痹骨节挛缩,续筋骨,生肌肉。
《珍珠囊》:去卫中风邪,秋冬下部腹痛。
《医学启源》:补下焦不足,治沉寒痼冷及表虚自汗。
《本草纲目》:治寒痹,风喑,阴盛失血,泻痢,惊癎治阳虚失血,内托痈疽痘疮,能引血化汗化脓,解蛇蝮毒。
肉桂药用注意事项:
1. 不宜与赤石脂同用。
2. 肉桂药性辛、干,温,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。凡阴虚火旺、热病伤津等症者,均当忌食。
3. 用药期间需注意忌食寒凉、生冷食物、忌食辛辣油腻食物,忌烟酒。
4. 儿童用药须在医生指导和成人监护下进行。
日常食用

肉桂是药食同源的天然保健臻品,适量食用对人体健康有积极影响。那么日常生活中怎么食用呢?下边简单介绍几种,供您参考:
1. 泡水
方式一:将肉桂掰成小块,直接用开水冲泡,温度晾至适宜,即可饮用。可以根据口味调入蜂蜜等,可以多次冲泡。
方式二:肉桂磨成粉,用开水冲泡即可;也可以将肉桂粉撒在咖啡等饮品上饮用。
方式三:将肉桂煮水,饮用时可以加入蜂蜜、红枣等,是非常好的饮品。
2. 甜品
① 巧克力上撒点肉桂粉,味道非常特别,不妨尝试一下。
② 做蛋糕或者面包时,也可以撒入肉桂粉,别有一番风味。国外很多地方常用此方法。
3. 煮粥
材料:肉桂5g、粳米60g、红糖适量
做法:将肉桂、粳米洗净,熬成粥;根据口味加入红糖即可。
4. 烹饪
世界很多地方烹饪肉类食品时会加入肉桂,可以有效清除肉中的异味。我国的菜品烹饪方法如此丰富,不妨在炖、卤、红烧肉时加入肉桂,相信菜品的味道会更加鲜美,同时吸收肉桂给我们代来的营养(药用)价值。
温馨提示:
1. 肉桂属药食同源,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,切不可过量,食用前应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。
2. 肉桂与桂皮外观接近,但并非同一品种,切记不能混淆,一定要在医生或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使用。

小知识:肉桂的别名
肉桂是一种传统中药材,漫长的历史中有很多别名,例如:牡桂(《神农本草经》),紫桂(《药性论》),大桂(《唐本草》),辣桂(《仁斋直指方》),桂皮(《本草述》),玉桂(《本草求原》)。出处《唐本草》原形态肉桂,又名:桂木(《山海经》),梫、木桂(《尔雅》),桂桐(《尔雅》郭璞注),官桂(《本草图经》)糠桂等。
肉桂香气持久的原理
肉桂里含有的肉桂醛,是由酚类化合物为基础合成。这类酚类化合物在食物里比较耐受,所以味道会留存较长时间。
参考资料:
国家药典委员会.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.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.2010版
高学敏.《中药学》.中国中医药出版社.2012年5月
王建,张冰.《临床中药学(第2版)》[M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6.
周祯祥,唐德才.《临床中药学(第10版)》[M].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16.
钟赣生.《中药学(第4版)》[M].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16.
颜正华.《中药学(第2版)》[M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6.
康延国.《中药鉴定学》[M].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16.
谢鸣.《方剂学(第3版)》[M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6.
谭兴贵.《中医药膳学》[M].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03.
国家药典委员会.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.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.2010版
高学敏.《中药学》.中国中医药出版社.2012年5月
王建,张冰.《临床中药学(第2版)》[M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6.
周祯祥,唐德才.《临床中药学(第10版)》[M].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16.
钟赣生.《中药学(第4版)》[M].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16.
颜正华.《中药学(第2版)》[M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6.
康延国.《中药鉴定学》[M].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16.
谢鸣.《方剂学(第3版)》[M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6.
谭兴贵.《中医药膳学》[M].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03.
最新发表
阅读排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