淡豆豉
发表日期:2024-02-26
来源:微信公众号北礼府
作为中药材,淡豆豉具有解表、除烦、宣郁、解毒的作用;淡豆豉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,以及蛋白质、维生素、矿物质微量元素等。
淡豆豉,是一种传统中药,也是一种常见食材,药食同源。

淡豆豉 为 豆科 豆属 一年生草本植物 大豆的成熟种子,经过发酵等工艺制作而成。
中医理论认为,淡豆豉具有解表、除烦、宣郁、解毒的作用,中医临床常用于伤寒热病、寒热、头痛、烦躁、胸闷等症。
淡豆豉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,如多糖、黄酮类等,同时还含有蛋白质、多种维生素以及矿物质微量元素,具有抗氧化、降血糖、降血脂,提供优质蛋白质等作用。
营养价值

淡豆豉中的营养(化学)成分非常复杂,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,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。
1. 多糖
淡豆豉含有多糖成分。多糖具有抗氧化、降血糖等作用;
2. 黄酮类
淡豆豉含有的黄酮类生物活性物质。该成分具有解热、降血脂、抗肿瘤及抗动脉硬化等作用,其中的γ-氨基丁酸具有镇静神经的作用,以达到抗焦虑的效果。
3. 豆激酶
淡豆豉含有很高的豆激酶。豆激酶具有溶解血栓、抑菌消炎、通便排毒等作用。
4. 蛋白质
豆类食品是人体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来源,经过泡制后的淡豆豉蛋白质含量很高,其所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种类齐全,比例恰当。
5. 维生素和矿物质微量元素
淡豆豉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微量元素,这些营养成分都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,对人体十分有益。
药用价值

中医理论认为,淡豆豉具有解表、除烦、宣发郁热的作用,中医临床常用于感冒、寒热头痛、烦躁胸闷、虚烦不眠等症。
《名医别录》:主伤寒头痛,寒热,瘴气恶毒,烦躁满闷,虚劳喘吸,两脚疼冷。
《珍珠囊》:祛心中懊憹,伤寒头痛,烦躁。
《本草纲目》:下气,调中。治伤寒温毒发斑呕逆。
《本草汇言》:淡豆豉,治天行时疾,疫疠瘟瘴之药也。
《本草经疏》:豉,《经》云,味苦寒无毒,然详其用,气应微温。
《医林纂要》:黑入肾,苦坚水而泻心火,故能交心肾,治不眠。
《本经疏证》:豆豉治烦躁满闷,非特由于伤寒头痛寒热者可用,即由于瘴气恶毒者亦可用也。
《药性论》:“主下血痢如刺者,治时疾热病发汗,又寒热风,胸中生疮者。
日常食用

淡豆豉是一种营养价值非常高的保健食材,适量食用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,日常生活中可以参考如下食用方法:
1. 泡水
淡豆豉可以直接泡水饮用,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可以简单快速地吸收、利用淡豆豉的营养成分。
2. 煮粥
日常生活中,煮粥的时候加入一些淡豆豉也是常见的食用方法。
3. 葱白豆豉汤
材料:淡豆豉20克,葱白10根,水适量
做法:将葱白切段,与淡豆豉直接放入锅中,加水煮开后即可饮用。
4. 栀子豆豉汤
材料:淡豆豉15克,栀子9克
做法:将栀子洗净与淡豆豉直接放入锅中,加水煮开后即可饮用。
5. 葱豉黄酒汤
材料:连须葱白30克,淡豆豉15克,黄酒50克
做法:
① 先将豆豉加适量水煎煮约10分钟;
② 放人洗净切碎的连须葱白,继续煎煮5分钟;
③ 滤出煎液,加入黄酒;
④ 趁热食用。
小知识:淡豆豉的小历史

淡豆豉未经过泡制加工之前称之为大豆。
大豆原产中国,在长期栽培食用过程中,先民发现大豆煮熟、发酵后有良好的药用和食用价值,据考证,淡豆豉最早记载于汉代的《名医别录》。
淡豆豉在宋代以前的本草文献多称“豉”,历代典籍中有“豆豉”“香豉”“淡豉”“咸豉”等名称,清代以后药名逐渐统一为“淡豆豉”。
以下为淡豆豉在各个朝代中的名字:
汉:豉《名医别录》
晋:盐豉《肘后备急方》
魏晋:豉《吴普本草》
梁:豉《本草经集注》
唐:豆豉《药性论》
宋:豆豉《太平圣惠方》
元:香豉《汤液本草》
明:淡豆豉《本草原始》
现代:淡豆豉、豆豉、杜豆豉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参考资料:
国家药典委员会.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.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.2010年版
高学敏.《中药学》.中国中医药出版社.2007年5月
杨卫平.《临床常用中药手册》.贵州科技出版社.2001年1月第1版 2002年9月印刷
温玉波、李海涛主编.《一分钟速查中草药全图解》.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.2020年01月
国家药典委员会.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.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.2010年版
高学敏.《中药学》.中国中医药出版社.2007年5月
杨卫平.《临床常用中药手册》.贵州科技出版社.2001年1月第1版 2002年9月印刷
温玉波、李海涛主编.《一分钟速查中草药全图解》.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.2020年01月
最新发表
阅读排行